在古代,由于医疗条件的极其落后,一场普通的伤风感冒便可能让生命陨落,甚至连天子贵胄也难以幸免,这也直接导致了人均寿命的普遍较低。比如在明朝,亲王和世子早夭的案例数不胜数大盘股票配资网,造成了大量追封亲王及小宗入继的情况。而由此引发了另一个争议:这些追封或由小宗入继的亲王的子孙,是否能够继承郡王的封号呢?
在明朝初期,宗室人口还比较稀少,朝廷对这些宗室子孙的优待政策相对宽松,像追封亲王或小宗入继的亲王子嗣,几乎都能顺利晋升为郡王。例如,代藩追封代戾王朱逊煓的儿子朱仕墰,宁藩追封宁惠王朱磐烒的四个儿子,都是获得了郡王封号的特例。又如,由小宗入继的周简王朱有爝和蜀和王朱悦,其子们同样顺利晋封郡王。
然而,随着宗室人数的激增,朝廷开始逐渐收紧相关政策,尤其是明孝宗时期,出台了许多限制宗室的措施,比如禁止追封亲王之子晋封郡王。为此,引发了横跨弘治、正德两朝的大规模争议——“追封周王诸子晋封案”。其中,周藩荣悼世子朱安因故被毒死在袭封的途中,而后,朱安的儿子朱睦请求追封其父为周悼王,最终引发了激烈的争论,不仅其子们获得了晋封,还导致了礼部高层大规模的清洗。
但这还不是最令人匪夷所思的事。明朝末期,竟然出现了一些非追封亲王,也非小宗入继亲王的亲王子嗣,部分人被封为郡王,部分则被拒绝封王。这一现象的解释是:尽管这些子孙符合袭封的标准,但由于父亲是由小宗入继,因此他们只能继续保有原封,并不能被册封为郡王。
展开剩余77%其中,沈藩第六代沈宣王朱恬烄的儿子们就成了一个典型的例子。他虽然身为亲王,但他能否让儿子们都晋封为郡王呢?
朱恬烄是沈宪王朱胤栘的长子,生母为沈王妃苗氏。嘉靖十九年(1540年),他被册封为沈世子,那时他大约十岁左右。朱胤栘在嘉靖二十八年去世,享年42岁。翌年,朱恬烄继位为沈王,并且娶李氏为王妃。
沈藩自创立以来,一直保持着宗室中的良好声誉,历代沈王不仅遵守宗室的礼仪,还在文学上有所建树,这与沈家注重教育传统密不可分。朱恬烄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接受了严格的教育。嘉靖二十四年,沈宪王朱胤栘为他请购了一系列经典书籍,《皇明祖训》、《五经》、《四书》等都成为了他学习的重要内容。
他承袭王爵后,依旧刻苦求学,并与当时文人有着广泛的交往,他曾编著《绿筠轩槁》,并留下不少诗作,例如《送吕中甫还四明和程太守韵》等。明史《诸王列传》也高度评价他“好学,工古文词,审声律”。
在文学修养不断提升的同时,朱恬烄也未忘沈藩的传统,依旧保持着对文化的重视。嘉靖三十八年,他为沈世子朱珵求取《敬一箴》和《皇明祖训》等书,这既是对文化的推崇,也是一种对皇帝的献媚。
尽管朝廷开始收紧宗室政策,但朱恬烄依旧力图为自己的儿子们争取更多的封号。尤其是在嘉靖四十四年,他与几位亲王一起上疏,希望通过减少禄米、帮助中下层宗室来改善宗室的困境。这种做法虽然获得了朝廷的褒奖,但仍然无法改变宗室日益严苛的封王政策。
尤其是当《宗藩条例》出台后,这一政策的实施进一步限制了亲王子孙的封号。在此之前,所有由小宗入继的亲王,其子嗣仍可晋封郡王,但条例规定,只有世子可继承亲王封号,其他子嗣的封号将会有所限制。随着《宗藩条例》的实施,朱恬烄的子孙不再能够如过去那样轻易晋封为郡王,他们只能继续保持原有的爵位。
尽管如此,朝廷的做法并非绝对严格。在《宗藩条例》出台之前,沈宪王朱胤栘的孙子仍可被封为郡王,尤其是朱恬烄的儿子们,在一些特殊情况下,还是能突破限制,获得晋封。比如,嘉靖三十七年,朱恬烄的第三子朱珵就被封为德化郡王。
然而,最终,这一切都无法改变明朝政治体制的深刻变化。尤其是在万历年间,改革家张居正推行严格的宗室政策,进一步限制了宗室子孙的权利。在此过程中,朱恬烄尽管为儿子争取封号,但最终依旧未能如愿。
万历七年(1579年),朱恬烄为五子请求封王未果,这一拒绝直接导致了其与张居正的冲突。最终,朱恬烄未能见到自己的儿子封王的梦想成真,直到万历十年他去世时,才得以平静地离开人世。
尽管如此,朱恬烄一生低调、好学,他的贤良形象仍被人称道。即便朝廷政策日益严格,他始终以宗室的责任心、文化修养为基础,为家庭和宗室尽力。而他所面对的政治困境,也让我们看到了明朝宗室阶层的复杂性和变化。
发布于:天津市钱龙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